大家都在搜

甘肃画艺文化:传统装裱师是书画艺术生命的延伸者



  有一句话叫“三分画,七分裱”,装裱质量是指作品的整体品相和存世时间。如果装裱精美,就能使书画作品光彩照人,否则,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气息。

 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,传统的书画装裱人在继承这一古老技艺的同时,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,甚至开始尝试着开启更多的传承模式,为每一件作品留下更多的艺术韵味和生活尊严。

  文化修补

  八月初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园,美术学院的画室和张文军的装裱工作室并没有受到暑假的影响,依然人来人往。

  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,前来装裱的人大多没有和主人多余的对话,只是静静地放下作品或拿起裱好的作品,稍稍瞥了几眼,转身就走了。张文军解释说:“书画的主人都会期待和信任我,我在装裱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愿以偿。”

  字画装裱这一行业,言外之意,实属一交。

  为了参加一次重要的画展,有“范飞天”之称的画家范兴儒,老先生惯常把他的新作《飞天追梦图》托付给装裱师张文军,也是他的老朋友。

  尽管两人交往已经15年了,但是这一次范老先生却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了应有的信心。第一次试用大面积用加了胶的矿石颜料作画的范老先生,在听了张文军的那个电话那头说出托裱之后,确是急急忙忙开车过来看画,几分钟后,他紧锁的眉头渐渐张开,赞叹道:“色彩真美!

  于是,张文军的装裱工作开始了。

  「装裱作品常如坐针毡,类似这样的场景早已习以为常,但遇到残损严重的古字修复,更是压力空前。」张文军感到很高兴。

  邻室的同学们,纷纷送来了几幅同一幅工笔作品,技法的优劣显而易见,但张文军并没有妄言,“我只做好装裱,作品不应该存在高低贵贱,孰轻孰重。”

  老范眼中的范兴儒,“文军文化素质高,人品好,技术好,甘肃省怕是没有第二个。”

  文化教育对于传统的书画装裱行业来说,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软肋。有的装裱匠人只从技艺上获得传承和学习,以此谋生,使装裱停留在工艺“活”的层面,对装裱以外的艺术追求没有深入的研究,缺乏与书画艺术相得益彰的文化元素。

  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兰州,从民间传承的角度来看,装裱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,导致装裱业的确存在着代表性不足的问题。

  以兰州为例,从书画装裱可考的《淳化阁帖·明拓肃府本》来看,从事书画装裱的工匠们,很可能涉足了兰州这一行业。

  张文军在省唯一的书画装裱高级技师陈一珀师从期间,4年装裱了2000多幅字画。

  在张文军的记忆中,师傅陈一珀出生于六百多年来家传有序的书香门派,又在父亲——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陈伯希的熏陶下,自小学习书画,文化底蕴深厚。经过和师傅的耳濡目染,张文军渐渐明白了做这行的人,除了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,还要有丰富的文学修养,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,要有养家糊口的“技法”。

  离师后,张文军于2007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古籍修复培训班,师从国家古籍修复工程的传承者杜伟生、张平两位老先生,并在业余时间到琉璃厂找书画装裱行业的同行精英交流学习。

  这次学习的经历,让张文军的眼界打开了,并促成了两年后再赴京参加第一期古籍修复提升班的行程。取经,打开了他对装裱艺术的另一片天地,他先后去过重庆、天津等地。




上一篇:尹小茶”小方盒”速溶茶上市,下午茶和野餐的新选择!
下一篇:新中产家庭:强烈的CBF理财意识,蹩脚的CBF理财技巧
图片:中国农村发展